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

唐慕華的七堂課之二:娛樂自己,迷戀自己-青少年怎可能委身教會?

Seminars by Marva J. Dawn(2):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: Freedom for Youth from a Culture of Narcissism
Brief Notes - 3rd Nov, 2007

買衫買鞋手提SMS,閒來YouTube寫blog互窺心事--在這個連iPod、NDS、Wii都早晚被淘汰的自戀世代,教會應如何接待青少年?聖經對這一代還有什麼意義?

~摘自<<嗜讀>>2007秋季號,FES出版

自戀主義(Narcissism)根據維基百科有以下解釋-

自戀英語:narcissism),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。

那西賽斯畫像
那西賽斯畫像

這個名詞來自希臘神話那西賽斯(英語:Narcissus)是一名俊美的希臘青年,他拒絕了女神厄科(意譯:回聲,是一名有漂亮嗓子的女神)的求愛。他注定會愛上他自己在中的倒影,作為懲罰。因為沒法令他的變得完滿,他日益消瘦,最後變成了一朵以他命名的花--那西賽斯,也就是水仙花
如果沒到極端的情況,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。
心理學精神分析學上,過度的自戀可以變成病態,或者會有嚴重人格分裂/不正常的表現,例如自戀人格分裂
這個字眼通常帶有貶義,代表誇張自滿﹑自負﹑自我﹑或自私。當用在一個社會團體的時候,它通常代表精英主義,或者對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聞不問。


講者指出自戀使人墮落,因為人只顧自己,而忽略其他人,甚至為了滿足自己而不擇手段。人只會關心自己,而忽略別人;愛自己勝過愛神。

馬丁路德曾說過:「所有的罪來自不信。」
不信是指人對神的不信任,不相信神能滿足人的需要;因此人用自己的方法滿足自己的慾望。


廿一世紀許多問題都加強了自戀主義,而講者與我們探討六方面的罪。
科技帶來的問題
過往,所有事情都在群體(Community)發生,因為沒有科技協助,人們必須倚賴其他人幫助才能完成事情。當時要完成一件事,不單是一份工作,乃是分工合作,群體非常重要,是一個關係的世界。

然而,科技使人不再需要群體,別人的協助由互助變成在幕後工作,成為一個一個工序製成的商品。從此,人只享受(短暫的)產品而非關係(長遠的)。科技使人不斷厭倦產品,因而不斷消費,人沒有終極的滿足。

事實上,人在經過努力付出後所得的滿足,才是長久的滿足。例如:人們努力學習,最後得到回報;又或人們用功練習彈奏鋼琴,最後因為能奏出一些樂章而滿足。

經濟與消費文化
美國和香港,甚至世界許多地方,經濟都建基於人的不滿足,不斷消費。
消費主義使人只顧花費,過度消費,使貧窮國家得到更少,因為人們只顧自己,而忘記關心其他人。

富有的問題
科技使人的慾望不斷增加,不斷追求,人越富有,只會越愛花錢在自己身上,反之令人更不願意花費在別人身上,因為人只會不斷強調自己的重要。

家庭結構的崩潰
早期的中國,人們都是整個家族共同居住的。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家庭瓦解,家人間的距離越來越遠,因而人需要獨立、一切靠自己。

城市的興起
交通問題日益嚴重。因為群體不斷的瓦解,人不斷靠自己。

後現代主義(Post-Modernism)
有關敘述(Meta-narrative)所提及的大多是充滿破壞性的,所提及的暴力,卻是為了避免更多暴力的發生。往往這些敘述使人更加將焦點放在「自己」身上。

作為基督徒,我們信仰的有關敘述(Meta-narrative of Christian Faith)是相當吊詭的。因為在同一本聖經中,可以同時容納箴言和傳道書,觀點似乎相當不同的篇章。表面上看來似乎存在矛盾,事實上是聖經容許對立的存在。

在舊約時,祭師、先知和皇帝同時存在且互相抗衡,原因是他們都不是當中的主角,主角是神自己。

而耶穌基督正是整本聖經的核心,祂以謙卑面對權力。神在世上做事的方法是透過人的軟弱去成就,而不是能力來行事。教會被呼召乃是來服侍社會而非掌控社會,可惜的是美國有好些教會卻企圖掌控社會,當權者以自己的方法行事,而沒有根據神的方法做事。

值得我們反省的是:
1) 金錢會否使我們專注自己,只顧賺錢而忽略別人呢?
2) 科技會否使我們不斷追求而不斷消費?
3) 自戀主義會否不斷困擾我們呢?
4) 人會否已淪為工序的一部份呢?
5) 消費主義會否使我們忽略別人,只顧滿足自己呢?

教會如何抗衡這些文化呢?
讓我們重新專注群體的信仰,不是單單專注自己/個人的信仰。現在,在基督徒群體中,或多或少也滲入了自戀文化,詩歌的歌詞充斥著「我」作題材,被迷戀主義影響,我們應將焦點專注神,而不是專注人。使徒信經的內容有助我們專注群體,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,值得花時間去背誦。

教會應成為社會的另類群體
以金錢作例子說明吧!
世界對金錢的態度是賺取更多的金錢,花費更多在自己身上;
然而基督徒的態度是一切來自神,我們應該多些關心有需要的人。
這樣使我們與別人連結起來。
神擴闊我們的視野,讓我們更懂得關心其他人;
我們能夠透過幫助別人而得到更大的喜樂。
我們能夠付予世界另一種「語言」、另一種「角度」看事物。

自戀主義與神所創造的完美世界(我們身為基督徒亦有份參與其中)的分別
魯益師(C.S.Lewis)指出人的渴求(Longing)是永無休止,永不滿足的,因為人的目標一直並不適當,因此部份人為了忘記慾望而吸毒、酗酒以逃避「渴求」。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
魯益師(C.S.Lewis)指出人的渴求(Longing),其實相當於消費主義、自戀主義。他指出如果人們在世界上不能夠滿足人的慾望(Desire),可以到另一個世界(Alternative world),到神的國度,因為唯有祂才能使人得到完全的滿足。

商品(Commodities)不能長久,因此我們應將慾望專注在如何尋求神的事上。而基督徒群體正有責任互相幫助,以抗衡世界的文化。事實上,聖經每一個故事都能夠模塑我們,形成我們獨特的性格。

正如主耶穌為我們作了一個面對性的最好的榜樣:
他保持獨身但卻愛所有人;
他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獨身的人;
但他支持婚姻,讓我們懂得如何活出自己性別的氣質。

作為基督徒,我們對福音的熱誠有助我們抗衡自戀文化,更能吸引人到我們的群體。

駱穎佳先生的回應
1) 現代人過於留戀自己的安舒地帶(Comfort Zone)(駱先生認為某程度上與自戀文化有關)而缺乏使命感。人們往往忽略操練,因為操練的過程絕不容易,人們大多不願意犧牲、委身。

2) 信仰娛樂化 - 某程度上教會為了吸引會眾和青少年而使信仰平庸化(Richard Foster提出),以致人忘記信仰基本功,如查經、靈修和禱告等。

3) 值得反思的是:為什麼人在ICQ上能夠毫無保留表達自己,反之在面對面時卻完全沒有溝通?人的反應為何有這麼大的差別呢? 科技究竟將人的距離拉近還是扯遠呢?






0 意見: